对宗教的多元命题特征的判定和家庭相似理论的应用所带来的实用意义充分体现在马丁·骚斯沃尔德(Martin Southwold)对斯里兰卡的小乘佛教的概念分析上。

我们当然赞成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大革命、80年代二次启蒙思潮的文化激进主义做全面反思,但不赞成矫枉过正,全然废弃民国以降诸先贤留下来的启蒙遗产。普世价值再思国际论坛的时候,则没有邀请相关方面的代表。

完善候机楼服务设施,确保旺季生产需要

总之,经过这5年的努力,墨学复兴运动在官方和民间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其声势也及于海外。他们认为耶墨人格殊无二致、东西二教心理相通,他们通过艰苦卓绝之努力沟通耶墨,以求通过墨学让国人更好了解基督教信仰,亦使基督教更好地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相适应。若想各派之主义主张不至过分离地十万八千里,恐怕还是应当主动尝试走出空调房和温室,下到民间社会中去验证。这是明显的处境错置,有很大问题,在墨学学术的建设上也产生过很大流毒。当时组委会亦有意希望促成某种共识或者宣言性质的文本,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弃。

非一种正统,是不是要立另一种正统呢?显然也不是,而是要回到《庄子.天下》篇所言的道术为天下裂之前的古之道术,换言之也就是多元共在的百家争鸣。因为我发现论坛上各派学者虽力求宽容理解,但思想立场上的显著分歧仍然是不可调和的。[54] 王守仁:《大学问》,见《王阳明全集》,吴光编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当然,这也是可以讨论的,例如,我曾将熊十力的思想归纳为三个不二,即:天人不二,体用不二,性修不二。[50] 所以,他在此文中多次引述林安梧的观点。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用到另一个比喻:不论是上层建筑还是基础或地基,不论是本还是末,都是流,而不是源[64]。(价值主体的)特征在于凸显‘价值,故可称为‘主体本体。

质言之,中国哲学之发展不能离开中国哲学之传统,故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乃是不可或缺者。[61] 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见《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版,第76页。

完善候机楼服务设施,确保旺季生产需要

一种是有本的全球哲学,即在吸纳现代价值的同时,仅仅认同儒家的传统。收入《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生活儒学论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133页。(二)一体两态:事实本体、价值本体 我这里将程教授的观点概括为一体两态,可能未必合其原意,因为按他本人的表述应该是一体三态,即:本体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基于对‘事实之超越性的研究所建构的‘事实本体……其二,基于对‘价值之超越性的探讨所建构的‘价值本体……其三,基于将‘事实和‘价值融为一体的‘总体之体之超越性研究所建构的‘道体。[46] 黄玉顺:《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儒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及其所解释的康德哲学》,原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它们各自、或是两者的结合都不足以成为我们所要建构的新的中国哲学。而按通常的理解,客体总是形下的东西,故无所谓客体本体。[16] 我感觉,程教授对于现代新儒学,特别是熊十力和牟宗三,主要是同情的理解,较少批评。[46] 简而言之,康德和牟宗三的逻辑起点乃是传统哲学的形而上的主体性(本体),然而这种主体性或本体恰恰是需要被追问、即尚待奠基的,这正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工作。

[47] 黄玉顺:《儒学与生活——生活儒学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前言,第7页。但我做出这种不彻底判断的依据正好跟牟宗三用以批评海德格尔的依据相反:不是由于海德尔格把形而上学建立在基础存在论的基础上,而是由于他把哲学建立在此在(Dasein)的基础上,然而此在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毕竟还是存在者,即是主体性存在者,故而仍没有真正彻底地摆脱主体先行、存在者化的传统观念。

完善候机楼服务设施,确保旺季生产需要

[65] 那么,对于哲学来说,不仅需要追本,而且首先需要溯源。[59]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第459页。

由此可见,程教授的本体论建构确实非常独特。换句话说,在程教授看来,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乃是中国哲学实现据本开新的必由之路。收入《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第439-451页。[57]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第456页。至于牟宗三与海德格尔之争的实质,这是一个有待深入讨论的问题。例如其论文《论儒学史上的‘中‘和之境》[28],似乎只是在讨论儒学中一对表示意义和价值的重要范畴[29],但实际上,在儒学中,‘中‘和被‘形而上化以后,不仅被视为道德意识,而且被视为道德本体。

他说:(事实本体的)特征在于凸显‘事实,故可称为‘客体本体。[15]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第89、90页。

[14]《孟子·告子上》:见《十三经注疏·孟子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44]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第296页。

[42]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自序,第3页。因此,若研究哲学当首重研究本体论,若本体论有所创新,当可为哲学创新提供理论根据。

[45] 海德格尔:《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见《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97页。那么,这个绝待全体,其实就是海德格尔所归纳的传统本体论的存在者整体[18],以此来为形而下的存在者奠基。求同(中西哲学比较)。[27] 在程教授的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部分,看来并没有关于本体论之本的专题研究。

收入《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225页。[51]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研究文存·程志华卷》,第455页。

[③] 程志华:《由物到本心再到乾元——熊十力关于本体之建构》,原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说这是归宗为道家哲学。

收入《儒学与生活——生活儒学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95页。不过,两者的说法毕竟还是不同的。

……(中国哲学的)价值本体片面强调价值的一面,表现出主体主义倾向和实践意义的缺乏,从而边缘化了事实的一面。据本开新 【基金项目】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探路和求同亦是本文的概括。不论返本还是据本,都类似于海德格尔的返回步伐(der Schritt zurück),即首先回溯到康德,进而回溯到笛卡儿、亚里士多德、甚至前苏格拉底。

其二,正因为本体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源和依据,它同时也是事物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和最终的归宿。(3)‘论性,即进一步诠释本体之特征[13]。

然而现实生活,至少是被存在者化地理解的现实生活,及我们对这种现实生活的把握,都离不开主体、客体及其关系。[35] 最近他改变了判断,认为生活儒学应属于有本的全球哲学。

开新(哲学理论建构)。应当观异以会其通、融会之业,此为首基[40]。

文章发布:2025-04-05 08:01:28

本文链接: http://p7lud.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ltz/6059.html